文:张念柱
图:红艳
在丰县农村,年前年后有一个热门话题叫——相亲。由于男孩女孩的比例失调,每桩婚姻牵涉到的媒人较多。
乡村的媒人,为了促成一桩婚事,彼此之间也是“互通有无”,互相分享彼此的资源,因此,媒人张三联系媒人李四,李四联系王五,王五再联系孙六,如此这般。
由于女孩比较稀缺,通常一个女孩出现,会有很多个媒人带着男孩前去“面试”。比如说,某位媒人领着女孩在某超市门口,四面八方的媒人,接到通知后,便相继领着男孩赶去。
男孩们在距超市几米、十几米的地方,让女孩开始第一轮的目测。一个女孩,一天要如此这般目测几个、十几个男孩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。毕竟,婚姻大事,好事多磨,再加上如今的女孩外出打工,眼界也宽了不少,对男孩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,一个村一年能成就一桩婚姻就不错了。
在现场,一般女方不会马上给媒人答案,究竟对方是可以还是不可以,而是,在一轮轮相亲之后,才会告诉媒人最终的目标。
一个春节假期,没有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男孩且待来年吧。于是且待来年的男孩产生一种相亲共鸣感:相亲苦、相亲累,相了一个假期都未能如愿,在这个相亲的过程中,又搭烟、又搭糖,搭来搭去还是黄了。
家庭条件优裕的男孩,找对象相对还是容易一些,成功了和女孩互相加微信聊天,然后再找机会出去说说话、聊聊天、吃吃饭,有时也花个两三千,买衣服、买礼物。
但这样也未必能够成功牵手,如果稍不如意,两人也会翻脸闹气,选择分手,而对于男方的赔偿上,通常是吃喝不算,礼金折半,粗算一算,损失也不少。
社会的发展,总是不断地推翻着人们的想象力。
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50、60后,他们那时的婚姻,还没有彩礼的概念,但是女孩对自己的婚姻有了自己的主见。
他们的择偶标准正向牛群、冯巩在相声《万事通》中所述说:五十年代爱英雄,六十年代爱贫农,七十年代爱文凭,八十年代爱经营,九十年代爱真诚。
虽然还没有彩礼的概念,但对男方家庭也有了一定的要求:“盖子猪,蒙古羊,三转一响(三转: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一响:收音机)大瓦房”。
社会的发展,人们经济条件好转,女孩的要求水涨船高,80年代要求冰箱(单开门),电视(黑白的)洗衣机(单缸的),90年代,要求有高了些,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外加三金(金戒指、金项链、金耳环)。
而今,男女比例失调,婚嫁彩礼飞涨,而且让人咋舌。前几年要求四平八稳(即四万八千元),接着六六大顺(六万六千元),近几年要求什么“万紫(一万张五元的人民币)千红(一千张一百元的人民币)一片绿(即大概六百张左右五十元的人民币)”。
还有的要求“三斤三两”人民币,这两种算法,大概折合人民币十五万多吧。而今要求更高啦,家里有房,城里也要有商品房,还要有车(车价10万以上。当然彩礼还是要要的)。
不仅如此,如今的相亲还有其它的条件:当然要求是不一样的,有的怕分家产只要独生子女的,但大多数是要求对方要姊妹俩,弟兄俩的不行(怕分家产)。
此外,还要求对方家长,正如“相亲顺口溜”所说的,“挑过车,挑过房,再挑他爹和他娘,他爹他娘要是不年轻,说破嘴皮也不中”。还有的要求“十万、三金、车和楼,就是不要炕上的两个猴(即男孩父母)”。
人类自有了经济活动后,爱情便有了天平,许多婚姻硬件也渗透其中,而今的婚姻越来越像赤裸裸的金钱交易,据有关部门报道,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,适龄的男同胞们,你们尽人事,听天命吧!
不论是实际存在的性别失衡,还是社会流动加速下,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等等,男女青年在婚姻进入上面临的困难和阻碍,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农村男性的婚恋困境不仅意味着情感上的压抑感和失败感,还意味着社会评价上的无能与落魄。
这两年,很多农村地区00后已加入“相亲大军”,真的不知道那些80后和90后的未婚青年,该何去何从!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