讨论热点话题时,如何在各呈己见的同时形成有效沟通?

854
文章
8
评论
2023年3月4日00:50:17 评论 175

撰文|胡赳赳

思维的发生常常存在一些“伪冲突”,比如说“非此即彼”:如果你与“主流看法”不一样,就一定是“脱离大众”;如果你发表和他人不一样的观点,就一定是“书读多了不一定是好事”;如果你再观点尖锐一点,就会被道德绑架,说你“没有人性”甚或是“漠视苦难”,又或是“非得表现愚昧、落后的东西才是好的吗?”然后又会滑向“表现愚昧、落后的东西是一种政治正确”。

如果你指责对方在搞“道德绑架”或“道德审判”,那么十分不幸的是:指责别人搞道德绑架本身就是道德绑架。因此又会引起新的一轮争执。思维的绳索与圈套无穷无尽,互相绞杀,以至于谁也说服不了谁。争执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。

最近我看了一集电视剧,在朋友圈上写了一下看不下去的原因。也发给了一个推荐我看的朋友。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各执己见,各有充分的理由——道理很简单,只要你搜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与论点,对方是驳不倒你的;同样,你也驳不倒对方。但问题滑稽的是,你们只是想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而已,为什么会走向大伤和气呢?

这当然还是个小问题,如果你看看网上的跟帖、留言,往往在某个大热话题下,各方人士发表的观点简直是一个“话语的垃圾场”,虽然是各呈己见,但无法统一在一个有效的讨论问题的框架中。这还不仅是某一国的问题,事实上各国的民众,都会在网上言论中表现出情绪化、非理性的态度。

然后你可以看到,人们在立场上,有天然的抱团、扎堆的特点,也可以说成是“人以群分”“趣味相投”。这也应该算作是生物的一种生存策略:即趋利避害。人们愿意听到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,从而保持在自己的舒适区。当听到与自己观点对立或相反的信息,就会有“不悦”“刺耳”“生气”“动怒”等生理或情绪上的反应,最终会选择“对掐”或“避开”——而这,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讲,则是要想办法去克服的。

理性人遵从的原则是:既不想着一定要说服对方,使其改变立场,也不想着因为自己观点的独特而高人一等或有着智力的优越性;同时,却是有着相当的共情能力,能够巧妙地施以“了解之同情”(陈寅恪语)或“同情之理解”(罗素语),这样,便可以使“分歧”达成“共识”,或是建立一个框架,将各自的观点放置于框架的不同层次。

这就像从上空看,两列火车相向而行,似乎要相撞,经过放大、分析发现,然来是一个桥上、一个桥下,处在不同层面上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思维也是类似的,经常看起来是正面交锋,但由于所设置的条件不同、立场各异,实质上所谓的正面冲突常常是悬置的,是假想的,完全有可能避免。甚至于可以互为补充,互相充实,使得对于一个同样的问题,因为有不同的观点,从而更加复杂、多元。这就像我们品具有风土的红酒,其滋味也更加“层次丰富”。

《模型思维》,作者:斯科特·佩奇,译者:贾拥民,版本:湛庐文化|浙江人民出版社

2019年11月

现在有一些介绍这方面的书,如何认知自己的“思维”,知道自己的思维有其局限性。比如《模型思维》和《结构化思维》,这两本书均强调思维模型有其“适用场景”和“适用边界”。否则,就会变成教条主义或刻舟求剑。比如: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和“大器晚成”,就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观念,实则针对的是不同的应用场景;还有港片经常使用的台词,“小心驶得万年船”和“富贵险中求”,看似截然相反的两个观念,也适用于不同场景——一个是保守策略,一个是进攻策略;还可以举出“宁为玉碎”和“留得青山在”的例子,到底信奉哪一个?可见操作系统不同,命运也各般。

由于人的境界不同,考虑问题的海拔高度就不一样,所持有的观点便也相异。这就像在山底、山腰和山顶:山底是晴天、山腰在下雨、山顶在下雪。他们的观点要一样才怪了。那就投票表决吧:今天必然是晴天。因为大多数人住在山底。可见,“和而不同”的重要性,“了解之同情”的必要性。

每个人,必然所占据一个坐标、一个位置。也因之必然有一个所踞守的“立场”。应该来讲,人人都持有一个不同的立场,或曰:没有两个任意的人士,其立场是完全相同的。朋友夫妻父子,皆然。相近立场者,则形成圈子、社群,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,其中信仰、语言、习俗,可谓是同化的力量。而相异者,则会排斥、警惕、歧视,这也是不同文化圈相融的问题:要强调沟通、交流、合作、共识,以此替代对抗和伐异。

美国小说家司各特·菲茨杰拉德有一句话很是使我印象深刻,他说:“对一流智力的考验是这样一种能力:脑子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,但仍然具有行动的能力。”这尤其和中国传统的思维相像——至少如何将“阴”和“阳”去调和,是中国文化血统中重要的一个面向。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讲述的“物极必反”,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直是单向的、单线的,经常会是卷曲的、螺旋的、变形的。如果有两股或多股力量共同推动或塑形呢?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·玻尔这样描述:“事实的反面是谬误。但是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。”

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冲突,往往并不具有“对等性”,即双方的立场不同,所考虑的因素也不同。即便考虑的因素相同,其比例也不会完全相同。这便决定了双方对于观点的探讨,必须有一个前提:即充分尊重对方的设想。否则,探讨便会成为争论,争论就会成为争执。最终形成怒气冲冲的局面。

“各持己见”所带来的后果,就是谁也无法说服谁,谁也无法认同对方。不欢而散是一定的。这其中隐藏着两个谬误:首先是“归因谬误”,一方因预设立场,而封闭了他人因素的加入,这常常是造成人际关系的主要偏见;其次是“联想谬误”,由于个人无从全知全能,因此不免任由思维中的想象力填补事实拼图,甚至是放大或夸张某种后果,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上纲上线也不在少数。

因此,双方的共处,在共处一席讨论问题时,有必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框架,这个框架是开放的、包容对方之观点的。他可以想像为两个人的交谈,是上帝之自我的两个线索在对话、纠缠,也就是左右手互搏。如此一来,即便是“善”和“恶”,“美”与“丑”也是你中有我的,不可全然分开,也不会完全对立。一个关进牢里的罪犯,也许是个孝子;一个美人,也许心如蛇蝎。

凡此种种,恰好印证着人性的丰富性、复杂性。所有想简化、抽象、无视这种复杂性的努力,最后都会变成心灵鸡汤,变成思维的幼稚症。

作者|胡赳赳

编辑|张进

校对|赵琳

weinxin
扫码领取脱单秘籍
脱单、形象改造、撩妹、泡妞、代聊,我们是专业的,扫码免费获取一对一指导
女人和你聊什么话题(女人经常和你聊天的话题) 聊天话题

女人和你聊什么话题(女人经常和你聊天的话题)

在职场生存法则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人,我们说出什么样的话,不是说我们就是那种,多重性格的人;面对不同的人,我们所付出的心思也不相同。”实际上深处在感情里,这样的话也非常的实用。比如,和你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