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一,在全国人民对抗新型肺炎的惶惶不安中,电影《囧妈》在全网免费播出了。《囧妈》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喜剧片,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:
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徐伊万碰上了一堆麻烦事儿:老婆张璐跟自己闹离婚,还说自己一直在控制她;不省心的老妈卢小花要去俄罗斯参加演唱会,还带走了他的护照,不靠谱的助手(郭京飞饰)擅长添乱和搞砸每一件事。
机缘巧合中,徐伊万和老妈一起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K3列车,一对水火不相容的母子,要在火车这一个狭小密闭的空间内共处六天六夜,完成一段“俄囧”之旅。
一个成年人要和亲妈在一起生活六天六夜。这听起来,像不像是春节回家的我们?“被迫”和父母呆在一起这么久,彼此争吵又彼此关心,待来年再分开奔波,回到自己的人生里去。
回到原生家庭,才发现,每个人的一切,都跟原生家庭息息相关。
1
每一个施害者,都曾经是受害者
拍这部戏的时候,徐峥说:跟妈妈的关系,决定了你跟世界的关系。
一句话道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。
徐伊万和张璐的新生家庭,几乎是原生家庭的复制。
在徐伊万的原生家庭里,他的妈妈控制欲非常强,而徐伊万则更像一个叛逆的孩子。
在火车上,不停喂食,有一种饿,叫你妈觉得你饿。
还掐点喂他喝各种果汁、豆浆,直至伊万崩溃......
好不容易吃点爱吃的红烧肉,妈妈还给盖上了。
“吃多了会长脂肪肝的。”
“可是你刚刚给我吃了一整盒红烧肉好吗?”
“所以我现在要控制你。”
在经历妈妈对自己各种干扰、控制、过问后,徐伊万不假思索地冲妈妈喊出一段话:
“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,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,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?”
这一幕,像极了电影刚开始的时候,伊万跟张璐争论中,张璐对他说的那些话:
“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,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,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?你希望我成为你想象中的妻子,我努力过,但我不是。”
看得出来,在原生家庭里,妈妈是控制者,伊万是被控制者,受害者。
而到了自己的新生家庭,伊万变成了跟自己妈妈一样的控制狂,而他的老婆则变成了被控制者,叛逆者。
就像很多人越是讨厌自己的某一方父母,或者父母的某一个特点,长大后,却发现,自己在无形中成了对方的复制品,或者拥有了跟对方一样的特点。
比如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,最讨厌妈妈的强势,而三个孩子中,最强势的是她,最像妈妈的,亦是她。
或许你们也经历过这样的一刻,有一天,伴侣或者其他人,突然愤怒地对你说:你跟你妈/爸一个样儿!都是那么XXX!
也许,你之前一直认为,你跟爸爸/妈妈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,这时候,你们才会惊讶甚至惊恐地发现,自己真的像极了自己的爸爸/妈妈。
这些是你成长的印记,也是你对父母的忠诚,但更多的是,他或许影响了你现在的生活。
要知道,每一个施害者,都曾经是受害者。每一个可恨的人,都曾经可怜过。
2
徐伊万的婚姻,逃不出的施受虐循环
从小倍受控制,没有自我的徐伊万们,长大后,会步入哪种婚姻?
第一种,就是电影中徐伊万实实在在经历着的,他成为控制者,而另一半张璐,则成为受害者,被徐伊万控制。
第二种,恰恰相反,徐伊万会继续自己的受害者姿态,找到一个跟自己妈妈一样控制型的女性作为妻子,重复自己小时候在家庭中被控制的模式。
小时候,徐伊万想逃离妈妈,长大结婚后,他可能会开始想要逃离妻子,比如出轨、离婚等。
不管是两个中的哪一种,无疑,其中的两个人,都是痛苦的,不满的。
徐伊万的人生,他的关系模式,将永远重复“控制-被控制”“施虐-受虐”的循环中,他永远只能建立这一种关系。
这是怎么发生的呢?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,这叫“投射性认同”。
比如,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,我就把你投射成一个施害者,你接受了我的投射,把自己认同成为一个施害者,你就会不断加害于我,这时候,你的行为就印证了我一开始的想法——我是受害者,你是施害者,是一个坏人。
就像一个女子,结婚三次,每次都被家暴,即使她每次结婚的对象都是一个公认的温顺善良的好男人,却依然会家暴她。
这是因为她把对方投射成为一个家暴男,把自己当成家暴受害者,对方认同了她的投射,也真的变成了家暴男。
所以,很多人说,被家暴的人并非完全无辜,但很多情况下,受害者们的投射,即使痛苦,他们也很难跳出“施虐-受虐”循环。
3
学会好好说话,跳出“施受虐循环”
徐峥被采访的时候说到:所有争执,都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是的,有时候争吵、大骂、指责、抱怨、控制……都是情感表达方式,总的来说,这些情感表达最根本最真实的动机无非两类:
索取爱
表达爱
很多时候,父母伴侣的喂食、唠叨、控制……不过是想表达爱——我希望你胖一点儿,壮一点儿,过得好一点儿。
很多时候,父母伴侣的委屈、抱怨、控诉……不过是在索取爱——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?温柔一点?
然而,如果你真的不用语言去表达,这种在抱怨指责挑剔控制之下隐藏的爱,很少有人看得出来,甚至会让对方逃离。
如果,你不懂得倾听,你也很难分辨,对方说“你滚”,其实是在说“别离开我”,对方说的“你怎么这么糟糕”,其实是在说“我现在很需要你”……你只会感到受伤和难受。
所以,在家庭中,我们需要学会倾听,倾听这些话外之音,倾听对方的爱和需要。
同时,看清自己的需要,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爱。这样,对方才能知道,怎么更好地满足我们。
你们才能放弃病态的爱的表达与索取方式,迎来真正的亲密关系。
张璐对伊万说,你下次能不能抱一抱你的妈妈?这是希望伊万用行为表达对妈妈的爱。
最终,伊万跟妈妈拥抱,而他也跟张璐表达了“我爱你,我需要你,我不想离婚”。
这是伊万的成长,他终于学会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虽然并没有换来观众们所期待的夫妻重归于好的美满大结局,但换来了他跟张璐之间的和解。
最后的最后,卢小花对徐伊万选择了放手,不再控制。
心理学上说,所有的爱,都是为了结合,而父母对孩子的爱,是为了分离,到此,伊万和妈妈开始了分离的课题,他们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,也迎来了结束。
4
和解不是目的,放过自己才是
徐伊万很不幸,他有一个控制欲超强的妈妈,徐伊万又是幸运的,他在中年,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,跟妈妈达成了和解,重新认识了妈妈,认识了自己,找回了自己。
看这些电影的时候,我们无疑是羡慕的,我们羡慕的是,影视剧中,往往只经过几天时间,经历一件事或者几件事,他们就能达到彼此理解,彼此和解的地步。
我们也希望,这样的契机,发生在自己跟身边人身上,希望自己也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。
但,就像之前周迅主演的新年短片《女儿》一样,吃再多饺子,也无法解决两代人认知上的鸿沟。
太难了。
也许,就算我们经历了同样的事情,我们也无法达到跟父母,跟伴侣的和解,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完全认识对方。
跟他人的和解,不是最终目的,最重要的,是跟自己和解。
当我们可以学会接纳对方,学会慢慢去认识不一样的对方,而不再执着于改变对方的时候,我们就放过了对方。
这也是放过自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