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自:记忆承载。欢迎关注阅读全文。
很多人看了我昨天在大号里聊白岩松真的“爹味儿”十足么?
聊到最后就是那句话,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,你的心里永远缺一个拐。
某一天,你做了销售,或者做了产品经理,这些不用我给你讲,你都会学会的,只要你能混得下去不被开,理解商业运行生态,理解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,迟早的事儿。
换句话说,你要是始终理解不了,那说明祖师爷也没有赏你这口饭吃,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个消费者吧。
反过来看,如果你想打破这种人家给你挖好的坑,要做的是什么?
就是我们的标题,不要急于装B。
为什么不要急于装B?因为装B是要花钱的,是一种消费行为。
钱在一个人不同的时期,对你产生的价值,是不一样的。
我们很多人犯了一个毛病,什么毛病?急于。你急于成功,你所谓的成功就是可以很爽的消费,俗称装B。
我曾经反复说过一句话:
如果你企图用三年做三十年的事,往往会绕远路。
换句话说,一件需要三十年做的事情,你就花足三十年,这就是最短的路,俗称捷径。
其实年轻人想财务自由非常简单,你足够老,自然就财务自由了,明白这句话么?
如果你一生下来就想财务自由,那你只能向王思聪讨教投胎技术。
如果你20岁就想财务自由,那你只能去赌博,赢了会所嫩模,输了下海干活。
但如果你打算90岁财务自由,那这个相当容易。大部分人90岁的时候,财务都是自由的,因为没几天好活了,用不着钱。
这就是时间的魅力。
很遗憾,大部分人都缺乏耐心。
你20岁的时候想发财,这是果,这不是因。什么是因?
你到底具备了什么?你能输出什么?你比别人强在哪里?
《全唐诗话》卷二,白居易篇记载,白居易年少时,是个长漂,没啥名气没啥地位,有一天就带着自己写的诗文去拜谒顾况。
顾况当时在京里当个著作佐郎的小官,这是一个从六品上的职位。
插一句,他能当这个官,是李泌举荐的。就是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面那小哥。
当然顾况的处境肯定比白居易这个长漂强多了,好歹人也是个处级干部,虽然在京里一砖头能怕死一大片。
顾况就嘲笑白居易的名字,说:“长安米贵,居大不易。”
这意思就是说,你想白住啊?没门!京城里房价贵着呢。
但是玩笑刚开完,他脸色就变了,因为他看到了诗文卷首里的第一篇,我们都背过。
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......”
看了半首诗,顾况就改口了,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。无非就是“茶,上茶,上好茶;坐,请坐,请上座”那一套。
顾况改口跟白居易道歉。内容嘛,无非就是你们家老爷子当年真有眼光,这名字起的好,有预见性。别说居,白居都挺容易。
呵呵,白居易想在长安立足,这就叫果。顾况一开始嘲笑他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因。
等看到那首诗,眼睛一亮,因为看到了因。
一个人如果把因丢了,那就叫舍本逐末。
这种故事很多的,《三国演义》里面曹操很明智,就是因为他知道,有兵才是草头王,他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,不介意只做个丞相。
袁术就不这么想,他觉得称帝很拉风,拉风是拉风,下场被群殴。
今天大部分人,像袁术一样,他们眼里,只有果,看不到因。
你想有钱不难的,加杠杆就可以。一个人想感受亿万富翁的滋味,只需要两万块。
两万块,国外的金融市场里6000倍杠杆,可不就一个多亿了么?
但你和真正的亿万富翁区别在哪里?
在于你只有1/6000分之一的容错度,说白了,你错1/6000,就被打回原形。而他呢?可以错100%那么多。
有句俗话说的很现实。
当你没钱的时候,你背个真包,别人也当假的;当你有钱的时候,你背个假包,别人也当真的。
可有钱没钱,是不停变化的,人一生的财富曲线是起起伏伏的。
如果你把时间,精力,金钱,都花在那些你认为能够让别人觉得你光鲜亮丽的地方,那你肯定就没有时间,精力和金钱,投放在那些能够提升你实力的地方了。
我们很多家长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想清楚。
我知道很多父母的想法,就想着子女体面,稳定,轻松,而且过得在别人眼里挺好。
但你仔细想想,这种别人看着挺好,究竟是用什么资源打造的呢?
比如你花了很多钱,去资助这个孩子留学;比如你花了很多钱,想让孩子体面点。
实际上,你只是牺牲了全家几代人的消费潜力,去包装了一个人,把他包装成白富美,或者高富帅。
能理解我这意思么?
本来你们人均月消费1万,现在你们5个人月消费1千,剩下那个人,月消费5万。
看着他白富美,高富帅,可实际上呢?这种看着好,它有内生的力量来维系么?
其实没有的。
随着父母的老去,养老开支的增多,经济支援的消失,这种表面的光鲜,总会无法维系下去。
一个注定无法长久维系的状态必然产生恐惧感。
你去看《三十而已》,一个月薪15000块的柜姐,租8500块一个月的房子,然后很焦虑。能不焦虑么?
你的钱都花在面子上,就像袁术,放走孙策,把兵将都拿去换了一颗玉玺。
所以财富不是一个数字,是一种能力。
那些长长久久享用财富的人,身上具备的是一种像白居易一样的普适性的能力。
很多人都忽视这种自身能力的提升,忽视那个因,而死盯着结果。文章来自:记忆承载。欢迎关注阅读全文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