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看微博,刷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:
“该不该为了合群改变自己?”
这个话题有4.3亿人在阅读,2.8万人在讨论。
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被热议的话题,但大多数人的观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:
“不要为了合群放弃自我,要做真实的自己,好好爱自己”
这句话当然没有错,值得鼓励和支持。
但我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这个话题看似只有一种解法,其实只是我们没有把这道题拆解过。
有人说:
为了迎合群体而改变自己,会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;
为了迎合群体而改变自己,会变得很虚伪;
为了迎合群体而改变自己,会变得不快乐。
然而,什么是改变自己?你有想过吗?
改变自己就一定是改头换面吗?就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消极了?就一定会失去自我了吗?
我发现很多人对“改变自己”这个词的解释是抽象的,不够具体。
我们应该说出,具体改变了什么?
是改变自己的心态?还是改变自己的社交方式?或者是改变自己的初心?再或者是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?
很多人在回答“该不该为了合群改变自己?”时,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到底我们改变了哪些东西,以至于我们想到的事情全是坏的。
如果我们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的心态,这是不是好事?
往积极方向想当然是好事,因为这个群体在你本来的印象中很差,差到觉得融入他们都是一种自我羞辱。
但当你愿意为了融入这个群体,而改变自己的心态,学会接纳他人的缺点,这是一种进步,因为你变得不这么讨厌这个群体了,还因此收获了转化糟糕情绪的能力。
不合群,是因为自我牢骚和偏见
其实仔细深究下去,我们会发现拒绝合群有时就是一种“自我牢骚”。
人们根本就没有针对你,只是因为你自己看不惯这些人,而莫名地讨厌一群人。
拿我自己举例子,在大一时住进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宿舍。
舍友每天只会打游戏,不爱学习,还喜欢说脏话,对此现象我非常反感,以至于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,我根本不想搭理他们,就喜欢闷在图书馆。
你说他们有对我做了什么事情吗?
他们没有伤害过我,反而对我还很客气,但我在讨厌他们什么?
我只是讨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。
说直白一点,其实我就是自己在和自己斗气,因为我自己接受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,所以我选择讨厌他们,以表示对他们的不屑。
这是我的主观感受,也是我的偏见。
当我意识到我带着偏见,跟自己发牢骚的时候,我反思自己怎么这么自大,会问自己:
你凭什么看不惯别人的生活方式,你有这么高贵吗?他们就真的比你差吗?你哪来的优越感?
很多人看不惯一个群体,不想合群时,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优越感,以此来区分你的高贵,他的低贱,这是不对的。
我承认环境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身心,以及学习、工作效率,但当环境成为了必然选项,你无法逃脱时,
你就得学会接纳环境,接纳身边的人,别再跟自己斗气了。
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不合群的原因,我相信有部分人是跟我描述的是一样的。
合群,并不需要改变自己
我理解,很多人选择不融入这个群体,是因为不想变坏,不想成为这一类的人。
但其实,要想融入一个群体改变不需要改变自己,只需要找到一个群体的平均线和你自己的底线。
什么是社交中的平均线?社交中的平均线就是处在相同的频道当中。
还是拿我自己来举例子。
大二时,我明白了这个原理后,我自己就去做了一个实验。
我就去寻找宿舍整体的平均线是什么?我该怎么把自己调整到这个平均线中?以及我该守住的底线是什么?
当我发现宿舍这个群体只有一个频道,那就是娱乐。
所以,我的应付方式是跟他们一起玩,一起玩游戏,一起开玩笑,一起用脏话骂人,就做这些事情就够了。
那这样会不会让我变成娱乐至死的人呢?
不会,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底线。
我的底线就是要留出学习的时间。
这么做以后,我发现我自己的心态成长了许多,我开始不跟自己斗气,在心里接纳他们,变得不讨厌他们了,还觉得他们挺有趣。
关系熟了之后,他们变得尊重和体谅我了,在看到我复习后自觉小声说话,会在关灯之后闭上嘴巴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,我在宿舍都能静下心来学习了,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。
这非但没有让我变坏,还让我变得越来越好。
这几年我总结下来一句话:
“环境不能影响我们的情绪,但心态可以让我们情绪变坏”
其实,合群不一定会改变自我,只是我们掌握的方法不够精通。
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群体的平均线,并且调整到这条平均线上,再坚守自己的底线就可以了。
合群的好处有好有坏。
合群意味着你不讨厌这个群体。
不合群意味着你讨厌这个群体。
讨厌带来的只有负面情绪,只会让自己的情绪糟糕。
而不讨厌,甚至是接纳。就可以带来正面情绪,
简而言之,有好有坏,你如何选择是你自己的事情,我只负责提供建议。
#该不该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#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