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烽火台
人性善恶的问题,是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诸方面,需要讨论的永恒话题。实际上,人性的内涵非常丰富,反映人性特征的概念也林林总总,善恶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就善恶本身而言,实际生活中也有无数的灰色地带,并不是非此即彼的,只不过是为了论述方便,才用如此泾渭分明的说法。
人的善恶行为有意念和非意念的区别,出自主观意识的善恶行为属于有意念的善恶行为,由于其他行为连带出来的善恶行为属于非意念的善恶行为。鉴于人类社会行为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有好心办好事、坏心办坏事的时候,也有好心办坏事、坏心办好事的时候。本文试图讨论的,只是恶的意念和恶的行为的问题,其他内容就不一一探讨了。
人总是向往着美好的生活,不愿意自己身边发生不好的事情,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,不断出现的矛盾纠纷,很难避免坏人坏事。因此,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,人应该怎样对待“恶”的问题,务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处置。
人性里面包含着“善”和“恶”的倾向,那么,人的知识和智慧里面有没有“恶”的成因?我认为是有的。
首先,善与恶是相对应的概念,人们既然追求善,就必须有相对应的恶来衬托它,否则连善的范畴和性质也无法确定。也就是说,没有恶的概念和范畴,也无所谓善的观念和行为。但社会教育和社会治理要求人心向善,所有的学问和思想也极力引导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努力。如儒家讲究人性善,反复强调仁爱爱人;道家讲究道法自然,也是一种善的引导;佛家把一切修行的法门叫做善知识,更是离了善就无法谈修行;阳明心学把“致良知”作为自家学说的核心理论,把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升级到学理的高度。既然大家都讲善,那么,关于恶,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、认识、对待和把握它呢?
一个人,如果完全按照社会教育宣示的内容去学习和做事,恐怕很难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。社会教育提倡怎样的善的内容,社会行为中就会包含着相应的恶的动机乃至事实。这个观点尤其涉及到学校教育内容的取舍问题。目前的学校教育,尤其是基础教育,在课程设置中不愿意涉及人性恶的部分,对人类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恶的行为予以回避,这是不对的。只把美好的东西灌输给学生,并不算是全面的教育,只有让学生知善知恶,在善恶的认知博弈中升华思想,才能算作完整的人文教育。
阳明心学有偈语曰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大致的意思是说,面对外界的人和事,人的意念不予发动,就谈不到善恶的概念;待到人的意念发动,对面临的人和事生出善恶的念头,此时就有好事和坏事、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了;人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思考,善于辨别善恶和真伪,就能够正确保持自我的良知;知道了真正的善恶,养成了自我的良知,就要付诸行动,主动地去做好事、制止坏事。“格物”本来是一种剖析研究、探究知识的行为,阳明因为没有实验手段,只靠心灵感悟,错把《大学》提倡的格物致知,当做人的实践活动,严格说来,就有些牵强附会了,毕竟《大学》所讲的“格物”后面,还有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四件大事,这些内容应该是《大学》倡导的实践活动的范畴。
阳明心学对善恶的论述,是全面、完整而深刻的,既消解了自古以来人性本善与本恶之争,又指出了知善知恶的重要性,最后引导人们培育良知、行善去恶,把对善恶的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。从中我们看到,对人的全面的教育和培养,不能人为丢弃和排斥对“恶”的内容的教育,否则就会让人无法达到知善知恶的状态,变成生活中的“傻白甜”。许多学生进入社会后,抱怨说社会的真实情况与老师讲的不一样,有被学校欺骗的感觉,反映的就是学校的人文教育有意回避人性恶的教育内容的缺陷。
从社会运行和人类生活的自然机理上说,善的增长是人类改善生活环境、推进社会进步的天然诉求,这也是阳明心学把“致良知”作为学理,而不仅仅作为道德规范的原因。但自然之理是周行不缺的,并不因为人的诉求而有所偏向,人类追求善的成分,必然有恶的因素做铺垫;在不断增长的智慧之中,随着善知识的增长,恶的内容也会逐步扩展。正如尼采所说:“人跟树是一样的,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,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。”“没有可怕的深度,就没有美丽的水面。”
正确的学习、教育的方法,应该是善恶皆备的。阳明教人“知善知恶”,但在行为上要“为善去恶”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,不能在教育工作中千方百计回避和剔除恶的内容,而是切实有效地向人们提供关于恶的一切知识——意念、思想和行动,让人们知道恶的来源和后果,在巩固和发展善的知识的同时,制止恶的行为的发生。
善恶的表现和辨别也有层次和境界之分,浅层的善恶能够明确地识别出来,深层的善恶隐藏在复杂的事件中,需要长久的生活实践和观察分析才能辨别得出来。那些直接针对他人的带有明确意念的善恶,是比较容易识别的;那些表现为观念和制度性质的事件带来的善恶,是不太容易识别的。如中国古代的女性裹脚、三纲五常、等级礼教一类的东西,开始的时候是作为文明的举措予以推行的,随着社会的演进则成了害人的工具。由于善恶的表现有深度上的差异,就出现了悲剧的不同境界——那些反映争夺、伤害和复仇之类的悲剧,被称之为一般悲剧(有学者称之为“悲情悲剧”);那些反映习惯、观念和制度给人们造成伤害的悲剧,被称之为高级悲剧(有学者称之为“崇高悲剧”)。
如此说来,在所有人的学习和生活中,对恶的观察、识别和记忆,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恶、知晓恶,他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不完整和缺乏力量的,必定在实际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。只有包含了对恶的认知的知识和能力,才是能够适应实际生活的具有力量的知识和能力。
那么,如何去进行对恶的感知和认识,增强自己对善恶的辨析能力?亲自作恶是不可行的。有文学家为了体验生活,扮演小偷、罪犯,身陷囹圄,获得创作经验,这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特例,并不能推广到全体。作为绝大多数的人,只能通过三种途径了解和观察恶的知识:一是学习历史,在过往的事件中了解人类的恶行;二是获取新闻,在当前生活中观察作恶的事件;三是认识推演,利用知识和思维延伸恶的内容。
在当今世界上,以美国大片为首的影视艺术,就属于第三种类型的做法。我们看了许许多多的美国大片,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犯罪、科幻、悬疑和灾难片,如《2012》、《白宫陷落》、《生死阻击》、《特工绍特》等,绝大多数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,创作者只是把它们当做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测,提醒执政者和全体民众及早注意。这种做法,正是利用影视艺术开展恶的警示教育的有效手段,其他国家的艺术界也陆续借鉴了这一做法,开始创作那些尚未发生而可能出现的社会的、环境的灾难和问题,如日本的《神户大地震》,中国的《流浪地球》等,都是这一做法影响的结果。懂得了这个道理,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,不论是学校教育,还是社会教育,都要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,在引人向善的时候,必须把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、丰富性教授给学生和民众,让大家能够明辨是非和善恶,学到的知识、培养的能力是完满而有力的,不是幼稚而单纯的。
一个人要在“知善知恶”的基础上“为善去恶”,就不能把善恶的行为当做对等的关系看待,人对善恶的认知合成为有用的知识,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善的行为,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,个人也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,这是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运行方式的地方。自然的力量有自己的运行规则,不论是毁灭还是整合,都表现不出善恶的分界。而人类社会相对于自然界,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,只有坚持人人为善、群体向善,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,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毁灭的结果。生存还是灭亡?这是一个问题,需要人类自己做出选择,这个选择就是“为善去恶”。
人性既有善恶的内涵,人类必须为善去恶,还要让自己知善知恶,即“不能丢弃恶”,这就让人们陷入了自我纠结的境地,而这,正是人类生活的“二律背反”,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因所在。大家要慨然接受这样的安排,并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,在人性的善恶博弈中,推动人和社会向前演进。
西方人有基督教的传统,圣经教导人们以原罪的观念,西方社会一直以遏制人性恶为出发点来设计制度和法律,最终诞生了制衡权力的民主政体和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。东方人讲究人性善和王道仁政,结果一直靠专制政权统治国家,窒息了个体和社会的活力,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后果。没有完备的体制和法律来约束人性恶,政治就成了黑暗和暴力的博弈场所。西方的人性恶讲的早、认识深,绝大部分的人们还要每周去教堂忏悔自己的罪过,这样就把人性恶封闭在了人们的头脑中,作为知识和智慧的养分,用于增强知识和智慧的力量,而人们的权力和行为因为受到完备的体制和法律的约束,其人性恶的部分轻易地表达不出来,从而保持了社会的正向发展。而东方社会更多地追求人性善,极力取消人性恶的关注和对待,加之权力的不受制约和法治的不够健全,往往把人性恶表现在了行动上。当一些人通过潜规则、投机取巧,甚至违法犯罪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时候,羡慕和称颂者大有人在,不以为耻、反以为荣。尤其在朝代更替、天下大乱的时候,各种恶行轮番上演,甚至总结出了《罗织经》、《鬼谷子》和《三十六计》这样的作恶典籍,从行动上把人性恶演绎到了最为黑暗的地步,这是人类生活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极其惨痛的事件。
人类对恶的态度,应该永远是“现于思而止于行”。人类的思想中不能丢弃对恶的关注和研究,但人类的行为中绝不能有恶的意念和行动。对个人来讲,一旦恶念发动,就等于开启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地狱模式,遭到唾弃、受到惩治,直至灭亡,是迟早的事情;对国家和集体来讲,一旦开启恶行,离毁灭就不远了。希特勒利用极权统治和经济成就获取了德国民众的拥护,但他发动的侵吞欧洲国家的战争和对犹太民族的杀戮,很快将个人和国家推入了毁灭的深渊。事实证明,世界上再厉害的人物,只要恶念发动,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。如今在影视和网络发达的时代,我们要利用这些先进手段做好“三方面”的工作:一曰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借鉴前事,汲取教训;二曰通达消息,曝光恶行,惩恶扬善,及时警示;三曰重视推演,揭露问题,艺术展现,及早警觉。我们越不回避问题,及早发现问题,消除恶的根源,我们的国家、社会和世界就会逐步跳出“建设-毁灭-再建设-再毁灭”的周期,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!但愿“恶的推演”永远止步于影视、网络和我们的脑海中,那个令人恐怖的“潘多拉魔盒”永远不要打开!
(注:图片来自网络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