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一睁眼,就看到了让人痛心的一幕:
江西一对夫妻在出租屋洗澡时,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不幸身亡,留下了八个未成年的孩子,其中最小的孩子才9个月大,最大的孩子也才不过12岁。
看到这样的一个十口之家,我就在想,即使这对夫妻还活着,对于这样的家庭,真的就是一种幸福吗?
在这留下的八个孩子中,老大到老四都是女儿,老五是个儿子,但是天生耳聋,老六老七也是女儿,而最小的老八,是一个健康的儿子。
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对夫妻这么拼命的生,无非就是想要个健康的儿子。
现在早已经不是封建时代了,但腐化陈旧的思想,依然在荼毒着这一代人。
你以为这只是个例,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,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严重,多少女人都以自己能生个儿子出来而骄傲。
但是在这种带着极强的偏见下,也衍生出了太多太多的悲剧:
这个新闻让人痛心的地方,并不是那对夫妻的意外身亡,而是他们的所作所为,初衷并不是为了孩子们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生,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留个后。
他们对生命的漠视,对责任的践踏,让我生不出一丝同情心来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这件事情的背后,需要我们真正警惕的到底是什么?
2018年,安康市一位14岁的姐姐,亲手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,而背后的真相让人心惊又荒谬。
原来姐姐躲在被子里玩手机,却被弟弟发现,她害怕弟弟会向父母告状,从而招来父母的责骂,于是恐惧之下,就对弟弟起了杀心。
她趁弟弟睡着时,想要将其掐死,但惊醒了同床的妹妹,之后又等弟弟妹妹睡着之后,姐姐举起菜刀,砍向了弟弟的脑袋。
姐姐整个作案的过程不可谓不残忍,而这位年仅11岁的弟弟,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会死在姐姐的屠刀之下。
在法庭上,姐姐的一番话,更是值得人们深思,她说:
父母只给弟弟买手机,只对弟弟好,弟弟要什么有什么,而我和妹妹,却什么也得不到。
从这句话中,我们不难看出,姐姐看上去像是因为害怕被父母责骂而杀害了弟弟,而实际上,在她幼小的心灵里,早就对弟弟怀恨在心了。
杀害了弟弟的凶手是姐姐,但又何尝不是父母那带有偏见的爱呢。
重男轻女的思想,在一些人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,但是对于儿子的偏爱,往往代表着对女儿的伤害。
这种思想本就是封建社会的余毒,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,它是导致一切悲剧的源头和罪魁祸首。
父母对于儿子的执念,不该成为女儿的童年噩梦,更不该让她们用一生去承受。
如果我们能够将我们的爱平分给孩子们,那么生几个孩子,我想也不会落人口实,我们应该对生命保持敬畏,对后代承担责任。
电影《桃姐》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。
在一所养老院里,一位老人天天盼着自己的儿子能够来看望她,但是却一直没能把儿子盼来,相反,女儿倒是时常来看她。
过年的时候还会把她接回自己的家吃个团圆饭,不过老人似乎对女儿一直很冷淡。
老人依旧盼望着儿子的到来,可迎接她的却是一天一天的失望,她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儿子,儿子却把她放在了养老院,就连住养老院的费用,都是女儿付的。
老人对儿子的偏爱,没能换来对方的良知,反倒是一直被忽视的女儿,在不知疲倦的照顾着年迈的母亲。
儿子就是父母上辈子的债,而女儿是父母上辈子的福。
重男轻女的思想,有时候给我们呈现的,往往是一幕一幕的人生悲剧。
我的小姨就是拥有两个女儿的母亲,当年因为生下两个女儿,引来小姨夫的不满,后来他独自开车出去喝酒,回来时车撞在了树上,当场毙命。
虽然两个女儿在一个并不健全的家庭里长大,但是小姨却从来没有亏待过她们。
之后两个女儿大学毕业,不仅给小姨买了房,还让她过上了幸福的日子,相比起有两个儿子的我的母亲,明显要幸福很多。
我并不是说,自己比两个表妹要弱,而是女儿并不一定比儿子差。
儿子也好,女儿也好,我们应该尊重生命本身。
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上,就应该拥有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心,
对任何一方的偏见,都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亵渎。
心理学家威廉.杰姆说过,“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,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。”
儿子是如此,女儿也是如此。
作为父母,不吝啬对儿女们的爱,是我们最基本的做人底线。
在江西这对夫妻意外身亡的新闻下,有一条评论让人看得更是触目惊心。
一位网友评论说:我也到了做人奶奶的岁数了,我觉得儿子可以留下,女儿其实可以考虑被领养,这对于孩子和这个家庭而言,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
我佩服这位网友能够站在客观角度看事实的勇气,同时也为她说的那句“儿子可以留下,女儿可以走”而感到愤怒。
有时候,人之所以称之为人,并不是我们拥有多高的智慧,更不是我们拥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,而是我们拥有良知,拥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。
不管抚养这八个孩子的亲戚,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,但我始终愿意相信,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不畏辛苦的担当是真实的。
作家黄佟佟曾说:中国女孩的成长史,太多利用,太少关爱。
有多少女孩子是在父母的偏见下成长起来的,又有多少老人认为,女孩子只要学会洗衣做饭生孩子就可以了?
对于女性而言,上一辈人的所谓“命运”不该让下一代人继续继承,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同样的权利。
乡村教师张桂梅被国家授予“时代楷模”称号,这份殊荣,毋庸置疑,她带领1804个大山的女娃娃们“逆天改命”,她让“女性”不在是一种劣势。
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报道,说在奥地利的一个《关爱女孩协会》里,有这样一个问题:
“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,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,你投给谁?”
“投给女儿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因为教育一个男孩,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;而教育一个女孩,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,教育了一个民族,教育了一个国家。”
男孩儿也好,女孩儿也罢,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谁比谁更强,谁比谁更好。
而是在这个充满了爱的时代里,我们是否可以抛弃那些有色眼镜,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。
我想让这个世界可以更美的,不是他,也不是她,而是我们每一个人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