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回避型依恋风格的特质
1、害怕被拒绝,所以会先拒绝别人
暧昧阶段,如果你在朋友圈展示出自己跟别的异性互动良好,回避型恋人就可能会对你疏远冷淡甚至删除联系方式;恋爱阶段,如果你表达出对回避型恋人的不满,TA就会由于感受到威胁而把话题引到分手上。
2、对负面情绪持拒绝、回避态度
回避型恋人有了负面情绪,会开启自闭模式,自己躲起来,不说话,也不回应你;你有了负面情绪,回避型恋人也会远离你,让你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3、排斥过于亲密的关系
回避型恋人排斥过于紧密的互动,比如你们一起出去旅游了一周,那回来后回避型恋人就需要自己一个人待上一段时间;比如你想跟回避型恋人分享心事,对方会拒绝;比如你跟回避型恋人聊起结婚,对方会由于恐惧而含糊其辞或出奇愤怒。
4、喜欢出差、参加活动、工作,必须把自己投身于某件事上才心安
无数的事务就像是一个壳,回避型恋人必须有个壳才会有安全感,当TA闲下来的时候,TA第一反应就是找件事来做,但也因此,这类人在工作方面普遍比较容易有高成就。
5、理想化恋爱
回避型恋人希望伴侣言行举止都跟TA想象中的那个人一样,但凡你和TA想象中的不一样,TA就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和失控的愤怒。而且回避型恋人想象中的理想伴侣,往往是诸多前任的优点组合起来的不存在的人。
二、回避型依恋的根源
回避型人的早年环境里,养育者对现状不满且无力改变,于是会把无力感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,对其有着过高的要求和期望。
比如考试得了61分,父母会对其言语讽刺或漠视作为惩罚,把自己在社会上被嘲讽被漠视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;考试得了95分,父母不会夸奖,反而会责难其为何不能考满分,把自己在社会上被苛责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;考试得了满分,父母又会询问有几个人没得满分,把自己由于能力不足带来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。
只有极少数情况下,孩子确实获得了极好的成绩,好到以至于能够缓解父母自身生活的焦虑,父母才会给予孩子认可。
孩子对父母无力感投射的认同,导致孩子内心坚定不移地相信“我没有能力/我不行”,时刻体验到无力感和焦虑。
而父母的负反馈强化,又给了孩子一种“只要我努力,就可以摆脱无力感”的幻觉,于是孩子就像被萝卜引着的骡子,不断往前,却永远走不到自己想抵达的终点。
拒绝会让回避型人体验到无力感,所以TA会先拒绝你,让自己体验到控制感和力量感;
负面情绪在回避型人的世界里是软弱无能的同义词,所以TA会回避、压抑负面情绪;
由于自身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,回避型人经常需要独处梳理内心,也经常会用工作和学习回避生活中的问题;
由于成长经历告诉TA“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更好的”,所以当感情有问题,TA第一反应是努力换个更好的更接近理想的,而不是接纳现实。
三、如何与回避型恋人相处
1、调节自身负面情绪
跟回避型恋人相处,无论你是安全型还是焦虑型,由于回避型回避亲密的特质,你会经常怀疑“TA是不是不爱自己了”,于是想要做点什么去验证下这段感情,而往往这些行为在回避型看来就是在折损你自身的魅力,只会让对方想远离你。
和回避型相处,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,避免自己的焦虑、恐惧等负面情绪淹没理智,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。
当自己内心产生“TA是不是不爱我了”的疑问时,先列一下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,如①他一星期没有主动打电话给我②他回复信息的速度没之前快了③我打电话给他他表现得很不耐烦。
然后再列一下反驳这些证据的证据,或者是证明“TA爱我”的证据,如①他这个月刚晋升工作压力很大②他有主动发微信消息告诉我自己在忙什么③他有说下个月飞过来陪我两天。
2、给予空间,安全优先于亲密
对于回避型恋人来说,关系始终都是不安全的,这种不安全的根源是父母从没有给过TA们无条件的爱,所以TA们很难对伴侣建立起依赖,也很难保持亲密关系,所以在关系中,我们需要优先满足回避型恋人的安全感需求,而非自己的亲密需求。
比如原先说好了,每周见两次面,但他连续两次都表示希望自己待着,那就说明他其实无法适应这么高频次的互动,那就给他这个自由,让他自己休息休息,你则过自己的日子去,只有他感受到这段关系的距离是有弹性的,他才会小心翼翼地再靠近你一点点再依赖你多一丢丢。而如果反之,他想远离你却死抓着不放,那他就会跑得远远的生怕再被你抓住。
3、提需求先说动机,后给空间
回避型恋人的成长环境充满否定和打压,因此TA们对否定极度敏感,且很容易把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对自己的否定。比如回避型人会回避讨论关系里的矛盾,他会认为你对他有不满就是在否定他就是不爱他,而他对你有不满则是不爱你,所以两个人不能聊矛盾。
此时如果你执着地要求跟对方讨论矛盾,那这个讨论的需求本身就是新的矛盾了,就会让他更加回避。此时你应该做的,则是先说出动机,后给他空间。
先说动机,比如:上周我们有了一次小矛盾,我希望能够从那次矛盾里讨论出规避矛盾的方法,我想了解你关于xxx事情的看法,这样能够让我们更能理解彼此,对关系更好。
后给空间,比如:当然,如果你不想讨论的话我也不会勉强你,什么时候你想讨论了跟我说一下就行。然后离开,给对方自己思考的空间。
评论